西部权威财经门户 首页 > 投资学 正文

盘点投资“开门红”中的“喜”与“忧”

2016-03-22 18:45:22 来源:互联网
评论(0 收藏(0

经济观察报 周景彤/文 今年伊始,中国投资实现了“开门红”。前2个月投资同比增长10.2%,增速高于去年全年0.2个百分点,也显著高于9%左右的市场预期。在当前经济下行大背景下,投资回暖对稳定经济增长、提振市场信心意义重大。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将继续回升,但幅度不会很大。当前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、新问题,包括货币信贷高增长背景下投资资金来源增长大幅下滑、部分地区投资“塌陷”、民间投资乏力、投资效率持续走低等,需要引起特别关注。未来一段时间,一是从政策导向上要精心呵护来之不易的投资回暖形势;二是做好“加减法”,引导信贷资金进入有助于培育新动力和弥补短板的实体经济领域,防止因资金短缺而出现“半拉子”工程;三是因城施策,平衡好房地产去库存与抑制泡沫之间的关系;四是多措并举,高度重视和解决东北地区投资“塌陷”问题。

一、投资“开门红”中的“三喜”

前2个月投资数据好于预期,表明前期稳增长政策开始显效,对提振市场信心帮助很大。因为在三大需求中,消费增长相对稳定,在短期内要使其快速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,出口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需求,波动性最大,比较而言,只有投资可控性最强,短期刺激效果也最为明显,通过政策引导,可以在短期创造出较大的有效需求,达到稳增长的目的。前两月投资具体有“三喜”:

(一)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装备制造、汽车、食品等行业快速增长

正如我们在《2016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》中提出的,我国经济正处在阶段更替、动力切换、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,这些特征不仅在消费、出口、生产、企业盈利等方面均有体现,而且在投资领域表现得也十分明显。一些受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、基础设施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,而一些传统行业,由于去产能压力较大、前景黯淡、盈利不佳,投资规模继续萎缩。

分不同产业看,一、三产业投资加快,二产投资有所回落。前2个月,第一产业投资744亿元,同比增长34.3%,增速比去年12月提高2.5个百分点,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;第二产业投资14087亿元,同比增长7.9%,增速小幅回落0.1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投资23177亿元,同比增长11.1%,较去年12月加快了0.5个百分点。

下转 16版

上接 15版

第二产业呈现“一快一慢一降”特征。一是制造业投资“慢”,增速比2015年全年回落0.6个百分点;二是采矿业投资“降”,降幅比2015年扩大了20.7个百分点;三是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“快”,增速(18.5%)比2015年加快了1.9个百分点。在制造业总体放缓的同时,不同行业分化态势明显。其中,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.3%,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.1个百分点,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3.8个百分点;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3.9%,同比加快8.8个百分点;纺织业增长13.5%,同比加快4.5个百分点;食品制造业增长23.8%,同比加快13.8个百分点。与此同时,高耗能制造业投资负增长。1-2月份,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.5%,而去年全年为零增长,五大行业(包括钢铁、煤化工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电解铝等)中有四大行业投资下降。

在第三产业中,基础设施投资(不含电力)6531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其中,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4.7%;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6.5%;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6.8%;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13%。

(二)房地产投资转负为正,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上升

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三大组成部分,其增长快慢对全社会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。2015年我国投资增长逐月下滑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减小,与房地产投资不断减慢密切相关: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%,房地产投资仅增长了1%,远低于同期基础设施投资(17.3%)和制造业投资(7.5%)增长,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降到17.6%,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。

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以来,在降低首付比例、放松限购限贷、降息降准等政策利好刺激下,我国住房市场运行发生了重大变化:末端(销售)的“量价齐升”终于带动了前端(开发投资)的企稳回升。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了 6.5%,销售额增长了14.4%,分别比上年加快了14.1、20.7个百分点;今年前2个月,销售情况更加火爆,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分别达到了28.2%和43.6%,比去年同期分别加快了44.5、59.4个百分点。在销售端持续升温的带动下,商品房价格也不断上涨,今年2月份,百城住宅价格上涨5.3%,为连续8个月正增长,特别是北、上、广、深等一线城市,同比涨幅高达21%,深圳涨幅甚至达到72%。在销售端“量价齐升”的带动下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开始企稳回升,1-2月份投资增长3%,比2015年全年加快了2个百分点,从环比来看,房地产投资则从负增长转为增长。

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对全部投资回升作用明显。据测算,1-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3.8%,比去年全年提高了6.7个百分点,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.5%,比去年全年提高了5.6个百分点。

(三)稳增长政策发力,新开工项目超高速增长

新开工项目是判断投资乃至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先行指标。由于投资项目增长具有惯性作用,一般来说,新开工项目增长加快,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投资增长也将提速。新开工项目与投资增长之间一般存在1-3个季度的滞后期。今年前2个月,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.1%,比去年同期高出了42.9个百分点。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快速增长,说明一年多来我国为稳增长出台的一系列稳投资政策,包括“十一大工程包”、“三大战略”、“六大消费工程”、PPP项目建设等已经开始显效,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,投资增长可能继续回升。近期,钢材、水泥、铜、原油价格也开始上涨,涨幅普遍在20%以上,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投资需求开始好转。

二、投资领域存在“三忧”

(一)货币信贷高增长并未带来投资资金的改善,投资资金约束进一步增大,“半拉子”工程或再现

投资增长与资金状况高度相关。尽管前2个月投资增长企稳回升,但资金来源状况却不容乐观,为后期的投资稳定增长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。前2个月,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.9%,不仅低于去年同期5.8个百分点,也大大低于今年同期投资增速。分类别看,不同资金来源分化趋势十分明显: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其他资金较快增长,增速分别为10.9%和15.5%,国内贷款由负转正,小幅增长1.8%;与此相反,利用外资和企业自筹资金则均为负增长,前者下降了34.2%,降幅比去年全年扩大了4.6个百分点,后者下降3.1%,而去年全年为增长9.5%。尽管房地产投资为正增长,但其资金来源却下降了1%,其中国内贷款、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三大资金来源均为负增长,降幅分别为9.5%、82.8%和7.6%,与此相反,其他资金来源中的定金及预收款、个人按揭贷款都是增长的,增速分别为8.3%和30.4%,表明在房地产资金来源中,开发商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开发贷款还在减少。

到位资金大幅放缓,表明前2个月货币信贷的高增长并未体现在投资领域,投资领域资金状况依然比较紧张,也制约着未来投资的稳定增长。结合前面分析过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高增长,资金到位状况不如人意等问题,很多项目可能无法正常进行,产生很多“半拉子”工程,需要密切关注。

(二)宏观投资效率持续下滑,投资效果系数创历史新低

在宏观层面,一般用投资效果系数来衡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GDP之间的关系。据测算,“十一五”以来我国投资效果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,“十五”时期为0.29,“十一五”时期下降为0.26,“十二五”时期则下降为0.13,其中2015年下降到0.07,为近十五年以来最低。由于未来投资增长趋于回升,投资增速可能继续高于GDP增速,因此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投资效果系数将延续下降趋势。

(三)东北地区投资“塌陷”,投资下降近两成

受产业结构偏重、市场发展缓慢、软环境欠佳等因素的影响,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。2015年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GDP增速分别为5.7%、6.5%和3%,均在全国平均水平(6.9%)以下。在影响东北地区增长放缓的因素中,投资下滑是重要原因,2015年,除了吉林同比增长12.6%外,黑龙江投资同比增长3.6%,辽宁则同比大幅下降了27.8%。今年前2个月,东北地区投资继续萎缩,同比降幅达到18.6%,而同期,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9.7%,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2.5%,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.7%。

三、未来投资增长回升概率较大

未来一段时间,预计投资增长有望继续回升,但幅度不会很大。主要理由包括:

(一)稳增长政策将继续显效,政府主导的投资有望进一步加快
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,不论是培育新动能、新产业还是新业态,都与扩大投资息息相关,不同之处在于,以往投资主要集中于传统的“三高一资”性行业,而今后投资更多将向战略新兴产业、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基础设施领域倾斜,以增强新的发展动力和后劲。近期“两会”上,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,今年将实行积极财政政策,财政赤字规模将扩大5600亿到2.18万亿元,赤字率将从2.3%提高到3%。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加大基础设施、保障民生的财力,增大地方债发行规模、加快债务置换步伐、加快推进PPP项目等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扩大投资在资金方面的约束。随着“两会”结束,中央财政大盘子确定,投资项目将逐步落地,未来几个月中央投资增长将由前两月的负增长转为正增长。

(二)销售改善促进土地市场升温,带动房地产投资继续回升

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市场的高度关注,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抑制这种非理性行为,市场开始担心房地产去库存相关政策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。个人认为,这个不用太担心。从全国来看,即使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住房销售火爆,但全国住房库存压力依然居高不下。数据显示,截至2月底,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.4亿平方米,增长15.7%,如果按前2个月的销售速度,需要13个月才能售完,这还未考虑规模庞大的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。同时近期房价疯长的主要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,大部分三、四线城市房价总体稳定,部分地区还在下降。所以,未来一段时间,房地产去库存的政策大方向不会改变,未来房地产市场总体还会向好。只是考虑到政策初衷和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,去库存政策很可能会做适当的调整和完善。

(三)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助于缓解传统行业去产能压力,相关领域投资降幅有望收窄

近期,原油、钢材和铜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回升明显,相关行业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,效益开始逐步改善,这将有助于缓解这些行业去产能的压力,抑制经济的进一步下行,进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动力的培育赢得宝贵时间,同时也有助于抑制这些行业投资的进一步下滑。

四、相关政策建议

第一,从政策导向上要精心呵护来之不易的投资回暖形势。要避免两种倾向:一种“投资无用论”,认为我国投资率已经太高,投资效率太低,未来经济增长要靠消费,担心投资回暖将使经济回到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老路上去;另一种是“唯投资论”,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,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还得靠投资。事实上,在我国现阶段,保持一定速度(比如10%)的投资是完全必要的,投资不应被妖魔化,关键是要把握好三点,即调整投资方向、健全投资体制和提升投资效率。不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加强需求侧管理,投资都是最重要的抓手。要坚持去产能、去杠杆大方向不变,同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,不能“去”得过快、过猛,对经济正常运行造成人为伤害。

第二,做好“加减法”,引导信贷资金流入实体领域,防止“半拉子”工程再现。尽管新上项目不少,但资金瓶颈较大,如果资金跟不上,很可能导致许多“半拉子”工程。宏观政策在引导资金流向上要做好“加减法”,对包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、“三农”、节能环保、城市地下管网、“三大战略”等领域,需要做好“加法”,对产能过剩产业(包括传统和部分新兴产业)、库存高企的房地产业,要引导市场做好“减法”。通过产业引导基金、投贷联动、股权融资等多种措施,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创业创新等产业的支持,通过PPP项目融资、发行债券、债务置换、开发性金融等手段,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、水利、“三农”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。

第三,因城施策,平衡好房地产去库存与抑制泡沫之间的关系。防止因资金过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,导致房价飙升引起新的库存,防止“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加重问题的原因”。对近期“过热”的一线楼市,地方政府要严守政策底线,遏制房价过快上涨,适度收紧信贷;加大土地供应,增加房地产供给;出台价格引导政策,防止过度炒房。对三、四线城市,政府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去库存配套政策,综合运用财政、金融、土地等手段,助力房地产去库存,包括而不限于支持农民工购房、开拓商品房向租赁市场转化、控制新增土地供应、创新宅基地流转和抵押方式等。

第四,多措并举,高度重视和解决东北地区投资“塌陷”问题。东北经济遇到较大困难,既有经济结构偏重、国有比重偏高、历史包袱较大等历史原因,更有市场经济欠发达、制度建设滞后、政府服务低效、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等现实因素。各方面应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、区域协调发展、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,近期尤其要重视投资较大幅度下滑问题。据测算,如果东北地区投资增速与全国持平,全国投资增速将提高0.5个百分点,拉动全国GDP加快0.2个百分点左右。解决东北投资下滑问题,中央政府层面,要通过转移支付、税收减免、产业引导等政策加大对东北地区基础设施、产业升级、职工安置等方面的投入,确保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落实到位;地方层面,要进一步解放思想,摈弃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培育和优化市场软环境。同时政府要学会“放手”,放松对经济的直接管控,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,迫使企业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
(作者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研究主管)

 

责任编辑:yuan4ren

延伸阅读

数据中心

股票名称 股价 涨跌幅 净额(亿)
中海集运 8.36 -4.24% 15.87
中国远洋 11.07 -4.82% 10.79
万向钱潮 22.85 4.72% 3.55
华闻传媒 15.59 4.63% 3.32
联络互动 60.22 5.28% 3.21
广晟有色 44.56 -8.03% 2.82
威创股份 24.51 10.01% 2.70
特力A 92.10 5.41% 2.70